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19的文章

低頭的玩偶——關於科技上癮

科技或社群媒體上癮,不是因為我們自制力不足,而是缺乏覺察。 科技產品或平台的設計,本質就是廣告,目的是要吸睛並形成黏著度、不斷回來點擊。腦部受到「激勵」產生 cortisol... 就跟玩吃角子老虎的效應一樣,欲罷不能;如果不玩,就會焦慮;消除焦慮,就一定要玩,最後成癮。 其實,社群媒體早已偏離原始設計、與人連結的目的,導致人際疏離、帶來焦慮,這是眾所周知的。而訊息碎片化、內容浮濫而虛實不明、物化、暗示要虛榮 ... ,也都引發各類前所未有型的焦慮,並已形成全球性的社會問題。 但我們渾然不覺,不僅自己沈溺,甚至容許幼兒玩平板。最近聽一個年輕爸爸很得意的表示帶孩子有什麼難呢,「我就讓平板當保姆、帶小孩啊」。我聽得心中冒出一堆冷汗 😓 。 諷刺的是,不僅 Jobs 不讓自己的孩子用 iPhone 。近年來,矽谷工程師紛紛把孩子們送到特殊成立的「沒有電子產品的學校」,訓練原始生活能力、接受深度人文素養 .... ,培養他們日後可以操控科技,而不受控於科技。 如果我們自己不覺察,就永遠只能在這個洗腦的遊戲中,成為「低頭的玩偶」,任人擺布。 Quoted lines —— * (Technologies companies are) selling an addictive product to children. * Technology is not neutral. They want you to use in particular ways, and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 Because that's how they make their money. You don't realize it, but you are being programmed. * Get off facebook and put your face in a book.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IW3y3x6o_g https://my-inmost-being.blogspot.com/2019/07/Tech-addiction.html  # 低頭的玩偶 # 科技上癮 # 平板 #

迷人的樂器 - 陶笛

圖片
陶笛(拉丁語:Ocarina)又稱西洋塤(音:熏)。六孔陶笛跟中國的塤形狀很像,但二者是否同源,已無從稽考。然而源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已有1200年歷史的「泥哇嗚」,以及源於湖北春秋戰國時期的「嗚嘟」,卻都與現代陶笛的基本特徵完全一致,不但在外形上類似,而且都具備陶笛哨口,甚至連孔數都完全一致;另外的共通點則是都是主要以陶泥燒製的閉管式樂器。 六世紀的南美瑪雅和阿茲特克文化中也曾出現一種裝飾和祭祀用的仿鳥鳴彩繪樂器,這有可能是現代陶笛的雛型。 1527年,歐洲航海家將南美洲的阿茲特克人帶回歐洲,並首次在歐洲以陶笛奏出樂章。最初歐洲人只把陶笛當成玩具樂器,直到1860年義大利燒磚工匠兼音樂家Giuseppe Donati於1860年製出十按孔陶笛,並命名為ocarina,在義大利博洛尼亞方言中,oca意指小鵝⋯⋯⋯⋯(其餘資料請繼續參考維基百科) 🎼🎼🎼🎼🎼🎼🎼🎼🎼🎼🎼🎼🎼🎼🎼 如塤如箎 ㄖㄨˊ ㄒㄩㄣ ㄖㄨˊ ㄔˊ 《詩‧大雅‧板》:「天之牖民,#如塤如箎。」(牖:音「有」)(塤:土製樂器;箎:竹管製樂器。又作「#壎箎相和」) 《詩經·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壎,仲氏吹篪。」因此 #伯壎仲篪 指的是哥哥吹壎、弟弟吹篪,和諧吹奏、彼此應和,比喻兄弟和睦。

象徵語言 —— 明喻(Simile)

圖片
明喻( simile )和隱喻(或暗喻 metaphor ) 是我們平日經常使用的兩種象徵 (figurative) 語言。 中文和英文的象徵性語言還有很多種,基本上都具有超越字面( literal )意義、 引發視覺想像,讓口語描述或文字所形容的人事物更加鮮活生動的特性。 明喻,基本上是:        ( 什麼)像是 / 如同         ( 什麼)。 例如, 她美「若」天仙,或他這人油滑得像條泥鰍。 第一句換成英文,有兩種說法: She is as beautiful/nice as an angel. 她漂亮得「像」個天使( as + 形容詞 / 副詞 + as )       除非情境或表達需求,否則平時表達用 angel 就可以了,       不一定非得照字面來個 fairy ,或是 goddess 🙃 She is like an angel. 她「如同」天使( like + 名詞)      可能是漂亮、人好,或內外兼美 第二句換成英文,同樣可以套用這兩種說法: He is as slippery as an eel. 他狡猾得「像」條鰻魚( as + 形容詞 / 副詞 + as )      鰻魚 vs 泥鰍,待會兒會說明。 He is like an eel. 他「就像」鰻魚一樣( like + 名詞)   無論鰻魚或泥鰍,這人滑溜的特性不言而喻。   如果是寫文章,由於有上下文,因此這句話獨立存在並非不可能。   如果是對話,對方如果沒聽懂自然會發問,我們可以決定要更白、還是要賣關子。 這裡有一個地方很有意思,或許你已經發現了,就是語言自帶文化差異。 首先,華人文化中原本只有「仙女」, 所以中文説,她美若「天仙」,而英文説“ angel ”。 涵融西方文化之後,我們熟悉了「天使」這個十分類似但又不太一樣的概念, 於是「仙女」和「天使」這兩個用詞也自然而然成為不同的鑰匙, 啟動了不同的心理畫面。 其次,華人的稻米文化生活中少不了泥鰍( pond loach ) 這種棲息於池塘底部,平時吃水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