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徵語言 —— 明喻(Simile)


明喻(simile)和隱喻(或暗喻metaphor
是我們平日經常使用的兩種象徵(figurative) 語言。
中文和英文的象徵性語言還有很多種,基本上都具有超越字面(literal)意義、
引發視覺想像,讓口語描述或文字所形容的人事物更加鮮活生動的特性。

明喻,基本上是:      什麼)像是 / 如同       什麼)。
例如, 她美「若」天仙,或他這人油滑得像條泥鰍。

第一句換成英文,有兩種說法:
She is as beautiful/nice as an angel.
她漂亮得「像」個天使(as + 形容詞 / 副詞+ as
    
除非情境或表達需求,否則平時表達用 angel 就可以了,
    
不一定非得照字面來個 fairy,或是goddess 🙃

She is like an angel.
她「如同」天使(like + 名詞)
    
可能是漂亮、人好,或內外兼美

第二句換成英文,同樣可以套用這兩種說法:
He is as slippery as an eel.
他狡猾得「像」條鰻魚(as + 形容詞 / 副詞+ as
    
鰻魚 vs 泥鰍,待會兒會說明。

He is like an eel.
他「就像」鰻魚一樣(like + 名詞)
 
無論鰻魚或泥鰍,這人滑溜的特性不言而喻。
 
如果是寫文章,由於有上下文,因此這句話獨立存在並非不可能。
 
如果是對話,對方如果沒聽懂自然會發問,我們可以決定要更白、還是要賣關子。

這裡有一個地方很有意思,或許你已經發現了,就是語言自帶文化差異。

首先,華人文化中原本只有「仙女」,
所以中文説,她美若「天仙」,而英文説“angel”。
涵融西方文化之後,我們熟悉了「天使」這個十分類似但又不太一樣的概念,
於是「仙女」和「天使」這兩個用詞也自然而然成為不同的鑰匙,
啟動了不同的心理畫面。

其次,華人的稻米文化生活中少不了泥鰍(pond loach
這種棲息於池塘底部,平時吃水藻、小蝦蟹、腐植質、泥巴渣渣和其他東西,
晚上跑出來吃浮游生物的小型淡水魚。
多數品種的鰻魚(eel)則潛居在淺海區泥沙和礁石中,是一種洄游海魚(📌)
兩種魚類生活習性類似,全身同樣滑不溜丟。
想要形容物理上或性格上的「滑不溜丟」,立刻就會聯想到這兩種生物。

📌小貼士:洄游魚類(migration fish
例如鮭魚逆流而上回到河流產卵叫做溯河洄游,
鰻魚順流而下到海中下蛋稱為降河洄游,兩種都是遷居的魚類。

遷居的英文是migration,所以依照季節遷居的migration bird就是「候鳥」。

儘管文化有所差異,「仙女」和「天使」、「泥鰍」和「鰻魚」在作為明喻時,
顯然具有異曲同工之妙,而且同樣直觀易懂。

另外,她的臉蛋像蘋果 🍎 、我哥哥的身材像竹竿;
中文有一首老歌「母親像月亮一樣,照亮我家門窗....」;
Selena Gomez
唱的“Love You Like A Love Song Baby”,
🤪 be-be-be的部分莫名有點電音的感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IdG-t22VmY


這些都是明喻。

最後,電影《阿甘正傳(Forest Gump)》中,
My mom always said, '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


大家耳熟能詳的這個經典名句,自然也是明喻!

下次再談隱喻。
關於明喻,你還想到哪些例子呢?
(待續)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象徵語言(Figurative Language)— 1

蛋疼的墨西哥部落習俗